为什么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
2022-04-16 15:06:48
近几年来细心的人发现,高校学术不端的行为经常被报道,然而仍然屡禁不止。据悉,福建某高校一即将毕业的学生就因“论文查重几乎都未达标准”而被曝出,以至于校方勒令所有学生返校,接受专门指导。对于这一事件,该校作为一名企业负责人进行回应称:毕业设计阶段,大部分的学生自己在外工作实习,所以我们才会有“返校”一说,至于论文查重未通过的现象,他则认为“很正常”。那么,毕业论文到底要怎样准备呢?
相信已经经历过高校论文写作的人,对论文查重入口并不陌生。一般高校在正式考试前会安排相应的辅导,以防止学生“踩上地雷”。而上述学校这样大规模的集体“中枪”,即便不全是源于恶意抄袭,也不是“不清楚学术规范”那样简单吧。
大家都知道,国内由学术不端而引发的学术腐败行为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发展领域的沉疴痼疾。在过去,这个制度并不完美,不法行为往往受到个人的检查,强烈的主观性,漏洞,使许多钻孔者走上抄袭、伪造的道路。虽说随着时代发展,查重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不端问题行为本应有所减少,但现实生活却是一个残酷的,论文进行写作群体已经开始发展出更复杂的“抄袭”策略。
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不够严格。论文查重也好,对个别企业案例进行曝光也罢,都只是一时的,从长期发展角度分析来看中国依然是“有态度没办法”。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用人部门单位或学校对学生论文研究非常需要重视自己的话,一旦发现有学术不端问题行为的,宁可取消聘用、取缔学位,相信没有人会去冒这样的风险的。看起来虽然是写作者通过个人的品德教育问题,但真实的背后所映射出的却是社会对中国学术研究不端行为问题的轻视。
就拿国外来说,在许多国家,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是建立在对学术的极端赞扬之上的。比如美国,历来以对学生科研的重视而闻名,对学术不端深恶痛绝,其一方面以严峻的法律管理手段进行打击学术不端,另一方面也赋予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发展崇高的地位。再比如德国,它还因其对学术的重视而闻名,不仅通过组织剽窃纠察队,针对政治家和名人,而且还因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面临法律诉讼。
我们应该学校借鉴国外的经验,立法保障、民间监督都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想要真正解开症结,也应从实际着手。学术的问题,首先我们还是需要从学术研究本身去找寻原因。只有当学术上的严谨,论文才是扎实的,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能培养学生,体现其鉴别水平。